第344章 变起(1 / 2)

永历四年 张维卿 1319 字 2天前

在衢州、在处州、在安华镇,明清两军的对峙态势早已形成。大半个月过去了,双方无论在哪一条战线上都没有出现任何实质性的突破,甚至除了安华镇那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外,就连任何突破这僵持局面的意图都没有展现出来。

这等状况可谓是极其的不正常,作为攻击的一方,清军只是那数万战兵和倍于这个数字的辅兵每日消耗极为惊人,对于清军而言乃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况且,大军堵在明军的门口,无论哪个方向的粮道都不短,而这一路上的人吃马嚼,粮道越长损耗就越大。

或许,东线清军较少且有瓯江运输粮秣,而北线清军则可以依托浦阳江进行流通。但这两路都不是此战的主力,清军在衢江西岸只是战兵就集结了近三万,而自江西到前线的粮道更有数百里之遥,哪怕到最后的一段有常山港的水运存在,这一路上的消耗也是难以想象的。

相较之下,清军还可以通过去打乡间的草谷来补充军需,而明军这边,眼下不只是对峙还在继续,更是背上了江山和常山两个县城百姓的大包袱,粮食的库存哪怕是在占领区花费重金极力收购粮草情况下也早已入不敷出了,只怕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断粮。

军无粮则散,这是兵家至理,陈文自是心急如焚,尤其是每当看到那些来自于各县的仓储报告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然而,军队的粮食配比不可减少,那些难民如果放任自流也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眼下也只能这样消耗下去。

事实上,为了防止造成祸乱,陈文和孙钰经过商议将那些难民中的壮劳力组建成了大大小小的民夫队,分散到各县协助加固城防、搬运物资等事。而那些民夫也能够得到一份额外的口粮用以养家糊口,也算是一举两得。

这段时间,汤溪和龙游之间的难民营里,由于壮劳力都被明军掌握在手,分于各地,百姓之间即便是有着或大或小的矛盾也不足以激化成变乱,而他们能够得到明军的赈济,也无不称颂陈文和负责此事的孙钰有着菩萨般的心肠,更有甚者甚至还给陈文和孙钰立了长生牌位,以感念这份恩德。

“以中国百姓之良善,若是还能官逼民反的话,那些贪官污吏也配活在世上?”

在陈文看来,那些百姓竟然将灾年的赈济看作是无上的恩德,殊不知这本就是国家的责任,否则在道义上又有什么资格去征收税赋。即便是从功利上讲,羊毛出在羊身上,老百姓都死了,官府又找谁去收税呢。

对此,孙钰深以为是,只是他们却也知道,眼下并非是忧心此事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大事需要他们去做。而首先的,便是设法打赢这场反围剿,否则也就没有什么未来了。

民政和军需上,孙钰、顾守礼以及如徐毅之流的官员们在如今的浙江明军的后勤体系中始终在竭尽全力的使陈文无后顾之忧。

内无掣肘,才会有对外施以全力的可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现在,陈文的对手似乎也与他在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参差,且实力更为雄厚,所以他只能设防另寻良机,找到一个突破口才可以将局势反转归来。

由于其他各线即便是彻底扭转过来,对大局的影响也是极小,因为清军的主力就在衢江对岸,那支规模庞大的大军才是最具威胁的对手。可是清军始终严守衢江,他的大军也不可能飞渡过去与之决一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