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不仅有字,还要有图(1 / 2)

唐勋、沈括和苏颂各望一眼,皆心中狂震,脸上掠过一抹红潮。沈括先是看看唐勋,又看看苏颂,然后有几分激动说道:“敢问陛下,那此书的署名……”

陆承启笑道:“谁编辑的,自然就留下谁的名字。这套书籍,内容繁浩,非一人之力能完成。朕估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须有人指点,你们方能编修得完。便是如此,朕估计也得花二十余年……”

这不是陆承启乱说的,他是有依据的。被誉为东方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历时三十年,才堪堪完成,后来抄录一遍,也要花费六年时间。幸亏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不然的话,这么多字得花费多少年的时间啊!

陆承启见他们跃跃欲试,调侃道:“一旦成书,你们便算是名流千古了。朕也绝不敝帚自珍,刊印成书后,卖与天下。如果,哪个巧匠,愿意献出自己的独门绝技,那么也可以于书上标出其姓名来,说不定几百年后,随着此典的流传,被人供奉为祖师爷呢。”陆承启不是说笑的,先秦时公输班就是很好的例子,技艺名满天下,后世匠师,不管手艺是不是一脉相承得来,都视之为开山鼻祖,如果那些匠人学徒,是在书本传承手艺的,就好比文人书生在书里汲取知识,将孔子、孟子等人奉为先贤的道理差不多,也会将三个佐丞奉为恩师之流,要是再过千百年,其他手艺传承断了,就剩下这本图谱传下,那么称之为祖师爷,也不是没有可能。

苏颂沉吟了一番,疑惑地问道:“敢问陛下,这镔铁之术,也要一并记录在册,刊印成书,行销天下吗?”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那怎么行,这可是大顺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仅是这炼钢术,甚至铅活字印刷、医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等,咱们都要‘敝帚自珍’,严禁技术流出。这套书籍,要分成宫内版和民间版。民间版,就是编着个简单点的,舟船制造流程,兵械打造技术,宅第建筑,天文,地志,阴阳,医卜……等等的基本方法,等等,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又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技艺,汇成了图谱,印刷几百上千本,分发给作坊里的匠人学徒,让他们学习研究。然后还刊印成书,让诸国皆习中原之术。至于宫廷版,则修撰我大顺最高科技,包括炼钢术、造船术、火药、指南针、铅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等,一共止刊印三套,严禁任何人手抄,分别置于朕之御书房、皇家大学藏书阁以及军器监,唯有朕的旨意,皇家大学副校长的批文、军器监监正的批文,方能借阅。还要遣人专职管理,以免蛀虫、潮湿……”

陆承启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唐勋等总算听明白一件事,原来这小皇帝也不是这么大方的,想尽办法“敝帚自珍”。也是,大顺的优势就在科技上面,要是辽国也有火器,那大顺干脆投降算了,根本不用打。陆承启要把这套书籍分成两个版本,严禁宫廷版外流,也是一件好事。唐勋他们这两年来虽然忙着“发明”各种东西,但也是有所听闻的,监察司那边,不知道暗中处决了多少敌国探子。

想想看,监察司遍布天下,敌国探子都能潜入大顺。要是这套书籍刊印出来,估计不到十日,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桌案上已经呈着了。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分成民间版和宫廷版,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老成的苏颂还想到一个可能性,小皇帝编修这套书籍是一个阳谋。要知道,汉人的技术很花哨的,耗费又极大。原本辽国、高丽出产就不丰了,要是跟进的话,不出几年,国力就被拖累下来。特别是营造宫殿,更是可能掏空辽国国库,让辽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到那时,辽国上下肯定矛盾重重,只要大顺在暗中发力,就能搅动辽国局势。再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之后,辽国大片土地,就要落入大顺手中了。

苏颂这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据的。大顺除了太祖、文宗……哦不,是圣宗皇帝,还有谁魄力如此大,在大顺一穷二白的时候,都敢向辽国亮剑?唯有洪祥帝陆承启。所以世人说其是中兴之主,肖其先祖,也是有所依据的。

苏颂敢保证,陆承启心中肯定也有这个计划。或许唐勋、沈括也看出来了,就是不说而已,那他又何必多嘴?

正思量间,沈括开口说道:“陛下适才说还要有图谱,这铅活字又如何印刷图谱?”

陆承启白了他一眼:“图谱那页,不能用木雕版印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