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败了!明军败了!”
叛军欢喜地高喊起来,他们没有贸然地追击退后的明军,而是守住被占领的垛口,引导着城下的叛军顺着梯子一群一群地涌上城来。
“勘舆营,准备!”
在叛军们的面前,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队手持长火铳的士兵,他们前后站成几排,数百支火铳的枪口对准了正在垛口边集结准备冲锋的叛军。熊民仰手里举着一杆小红旗,用于发号施令。
“明军要用火铳,不用怕,冲上去!”赛罕举着鬼头刀,向自己的手下号令道。
“冲啊!”苍头军的士兵高声呐喊着,向勘舆营的队伍冲去。
明军之中火铳的普及率很高,在边军与鞑靼人作战的过程中,也曾大量使用火铳,所以叛军的士兵们对火铳并不陌生。他们知道,火铳在近战中有一定的威力,但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点火的时间长,杀伤力也有限。在以往与鞑靼人作战的时候,明军一般都是先放一轮火铳,然后就要赶紧把火铳扔掉,拿出刀矛等冷兵器来应战。如今,双方是在狭窄的城墙上对垒,还真不知道是对方的火铳速度快,还是自己手里的刀剑速度快呢。
“放!”
随着熊民仰的一声令下,前排士兵手里的燧发枪打响了。只听一阵轰响过后,冲在最前面的一排叛军脚步嘎然而止,每个人胸前都绽开了几个大洞,鲜血如泉水般喷涌出来。
“第二排,放!”
熊民仰手里的红旗又是一挥,站在第二排的士兵扣动了扳机,又一批叛军仰面朝天向后栽倒,把跟在他们后面的其他叛军士兵也给撞得站立不稳,几欲摔倒。
“不好,明军的火铳厉害,快撤!”赛罕是跟在后面指挥的,勘舆营的两排齐射没有打中他,但也把他的魂给吓掉了。他发现,眼前这支队伍手里的火铳显然与自己熟悉的不同,这些火铳不仅开火快,而且威力也比寻常的火铳大出许多。明军队伍中传统的火铳是用黑火药击发,力量不足,难以穿透盔甲。但勘舆营使用的燧发枪经过几轮改造,目前使用的击发药是苏氏工厂出产的黄色火药,力量大了好几倍,出膛的枪弹足以击穿普通的铁甲。
“轰!”
“轰轰!”
勘舆营的士兵们机械地按照以往的训练,一排一排地轮流射击,开过枪的士兵迅速地擦拭枪膛,重新装入纸壳子弹,准备着下一轮的射击。刚上战场时的紧张感已经消失了,士兵们脑子里只剩下了平时训练的技巧,他们有节奏地扣动着扳机,似乎面前只是一组胸靶一样。
这种三段式的射击法,并非源于苏昊的思想,而是早在明初就已经发明出来了。相传大将沐英在平定西南的时候,有感于火铳射速太慢,无法遏制敌军,因此发明了每三人一组、交替射击的战术,使火铳的发射速度相当于提高到原来的三倍。不过,在使用火绳枪的情况下,由于射程近、点火时间长,即便是有三倍的射速,也难以阻挡骑兵的突击,这也是大明虽有火器而仍然屡败于蒙古骑兵的原因。
勘舆营的燧发枪采用纸壳子弹以及燧石击发,全面提高了击发速度,再加上三段式射击法,火力几乎是源源不绝,赛罕指挥的叛军根本就无法冲到他们的面前。
“快跑啊,明军的火铳太厉害了!”
看着同伴一排排地倒在对手的枪口下,叛军的勇气一下子就泄光了,纷纷哭着喊着往回跑,想顺着云梯逃下城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踩着云梯向下跑远比向上跑要难得多,这些人没跑两步就站不住了,大头朝下地摔了下去。有些人运气好,摔在同伴的尸首之上,还不至于摔成啥样。也有运气差的,掉下去的地方正好有散落的兵器,直接就在身上扎出若干窟窿眼来。
看到敌军溃败,熊民仰手里的红旗在空中划了个圈,士兵们散开队列,十几个人一组,分头奔向各处城墙垛口。遇到来不及逃跑的叛军,勘舆营士兵不等他们靠近,抬枪就打,一个照面就把对方打倒在地。
不一会的工夫,城头上就已经看不到活着的叛军了,勘舆营士兵们占领了垛口,把燧发枪从箭眼伸出去,对着城墙下逃命的叛军士兵不停地开火。叛军士兵听着耳边弹丸飞过时的呼啸声,全都吓破了胆,放足狂奔,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好了,停止射击!”苏昊看着城下的叛军已经逃出百十步远,赶紧向熊民仰发出命令。
“苏将军,为什么不继续打了?”熊民仰喝停自己的手下,诧异地向苏昊问道。苏氏燧发枪的射程可到300步以外,如果继续射击,怎么也能多打死一些正在逃命的叛军。
“不急,以后机会多得很呢,何必现在就把咱们的实力暴露给对手呢?”苏昊笑呵呵地对熊民仰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