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
赵王显坐在王殿内, 对着一本秘奏已经看了很久了。
他时而起身在殿中漫步, 时而回到案前看那本奏。
殿中的侍人都见怪不怪了, 他们都是服侍先王的侍人, 新王继任以后不但没有杀了他们, 反而继续任用, 别人都说这是因为新王仁慈。
侍人们却明白, 新王不是仁慈,而是拿不定主意。
赵王显犹豫了好几天,终于召来了曹备。
曹备无官无职, 赵国世家曹家出身。他青年时才认识赵王显,结交后慢慢的才发现……这个六公子竟然是想找他偷师的!
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大王的六公子竟然不学无术。
不过细想起来,曹备也相当同情六公子。或者说大公子之下的公子都和六公子是一般情况。
先王年轻时还有些规矩, 等赵国全在他掌握之中之后, 他就不再顾忌那些老臣的规劝了。
所以先王没有跟王后生下太子,任由宫中妇人调拨弄权。
曹备很清楚, 先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心思, 他只是不在乎。
王后没有一儿半女就离世了, 他也不在意。
大公子能有先生, 乃是因为他虽非嫡, 却为长。所以自然有先生主动上门要教他。
但剩下的公子们就没这个好运气了。
先王再不关心,于是宫中就多了一群目不识丁的公子。
不过他们之后也就是被赶出宫自谋生路而已, 所以也没人关心他们到底有没有读书,识不识字。
曹备觉察到六公子的心思后, 就不动声色的暗中指点他。他本意只是偶发善心, 不想天降洪福,六公子竟然继位为帝了!
曹备觉得这真是老天开眼。不然换其他几个公子上去,那赵国就要多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大王了。
但六公子就算成了大王,却仍然是那个胆小怕事的六公子。
曹备因与他的渊源,也成了这位大王的亲信之人,有时不好与外人说的话,不敢当着外臣发言的东西,他都要先跟曹备商量商量。
曹备不以为苦,他也能理解六公子的处境和为难。
毕竟这个王位算是六公子白捡的,谁能想得到呢?先王从来都没对六公子另眼相看过,也没人会猜六公子会继位。
可先王就是生生熬死了大公子,死的时候又没留下话来指一个太子,这才叫诸臣无所适从,只好在现存的几位公子中选。
叫曹备说,六公子能继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脾气。
有先王那样的大王,诸臣肯定都想要一个和软、脾气好的大王。
六公子从长相上就透出一股老好人的气质,半点脾气、半点傲气都没有。
曹备进了门,拜见了六公子,如今的赵王,显。——这个大名还是继位前才匆匆被取的。
以前显王的小名是降生时大臣拟的,先王随意点的,叫满。
也不是不好,但未免不够郑重。
所以显王继位前,诸臣为了让他更添几分气势,才又郑重其事的议出一个新名来,替了“阿满”这个小名。
显王规规矩矩的照着礼仪跟曹备三问三答,问过天地人和之后,显王就拿那卷东西给曹备看了。
曹备看得出来显王坐立不安,就是不知道会是什么事。
实在是显王继位以后,国中大事早就被欢天喜地迎来一个软和大王的诸臣接过去了。连他这个显王亲信都挣不到一个合适的官职,只能以宾客的身份来应诏。
毕竟如果初封的官位不合适的话,他日后在殿上也走不远,倒不如耐下心来等一个合适的位子,以后的官途才顺畅。
所以,显王实在是没什么好操心的。
那他现在的不安就让人深思了。
曹备拱手:“大王稍等。”
然后细心读卷上文章,结果刚看了第一段,背上就冒出一层冷汗。
这文章不知是何人送上——肯定不是殿上诸位大人送过来的!
它写的是皇帝的事!
如果说一国诸侯在谁的面前仍要执臣礼,那就是皇帝了。
这赵国事事人人都不能叫显王动容,只要他安安稳稳坐在王座上,就能平平静静的过一辈子。妻儿子女全都不用他费一点心。
但唯有皇帝的事,是他不能交给臣子去办的。
而且这卷文章中还揭穿一件吓死人的大事。
那就是皇帝先是遭奸人所掳,因劫出宫,后来却揭穿皇帝乃奸生子,得位不正,其德有亏,不堪帝位。
现在奸人已被忠臣义士所除,可天下不能一日无帝!
所以此文章是号召诸侯王们去凤凰台,共议帝位。
曹德看完又来回重读数遍,直到这卷文章都会背了,才放下来。但一时半刻也说不出话来。
上面的显王还在眼睁睁的盼着他说点什么出来。
曹德先问:“此奏是何人递上的?大王如能告知,某也好断其来意是善是恶。”
反正肯定不是殿上大臣们递过来的。他们就是知道这样的事,也肯定不乐意掺和进去。
毕竟这皇帝谁做跟他们又没关系,反正他们做不了皇帝,也没个亲友能当个皇帝。既然这样,做赵国一地豪强不是更舒服?
显王犹豫片刻,叹道:“乃是一个远来的士子递给孤的。”他顿了一下,道,“此人乃凤凰台出身。”
曹备忙问,“此人何在?”“已看押起来,就收在后殿,孤平时起居之侧。除了领他进来的一个小侍之外,就只有孤的内侍知晓。”
曹备心急想见此人,可也知道他必要先安一安显王的心。
他打了一篇腹稿,徐徐道:“以某的余见,此文……如果属实,大王实在是应该往凤凰台一行的。”
显王大松一口气,喜道:“你也这么想吗?”跟着拍着案说,“孤也觉得,应该去凤凰台。”
曹备就知道显王心里也是盼着成就一番事业的。先王何等威风?轮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半分威风都没有了。诸臣有事都不需找他商议,他们自己商量着就办了,最多事后再给他禀一回。
可显王又自卑得很,他的学问都是找曹备偷学的,有时诸臣上禀之事,他听着都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当然更不敢发表意见,生怕说错了被人嘲笑。
大王因无知被臣下嘲笑,不必等到后世,当下就会有人著文替他宣扬出去了。
但显王以前就算想,也只敢在心里做梦,他是不敢露出这个意思来的。
因为他确实腹内空空,纵有雄心,也不敢支张。
直到这卷文章送到手中,他才发现他能做的一件事,诸臣都做不了!
他才是赵王!
曹备见状,道:“帝王失德,其罪不小。除了大王与诸侯可以议一议帝位,别的人都是臣属,哪里能开得了口呢?哪怕为了天下,大王也不能失职畏难而不去。”
显王连连点头:“正是!”
曹备又道:“何况,若是段氏无人……这帝位,说不定就要从诸王之中选出了。”
显王立刻吓得瞪直了眼:“什么?!”
曹备就说了一段故事。
大梁传承七百余年,什么事故都发生过。就有一代,皇帝继位后突发重疾,眼看要死。可他身后并无子嗣!
这就相当麻烦了。
彼时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联系还相当紧密。皇帝这边一重病,诸侯得到消息就都赶来了。皇帝病得快死了,诸侯更不可能走了。
一看皇帝没有孩子,诸侯就帮着出主意。朝中诸臣此时一边担心皇帝的身体,一边担心诸侯,他们自己之间还要勾心斗角一番,乱得不得了。
其中就有一个诸侯起了心思,特意炮制出一篇赋,传扬出去。
赋的意思就是说,假如皇帝死了,他又没有孩子,那天下不就失了主人了吗?
这肯定不行。
那就要选皇帝。
从哪里选呢?
当然是诸侯之中啊。
理由是除了皇帝,就只有诸侯可以祭天。
这个理由真是相当充足了。
连驳都不好驳。
当时凤凰台的臣子都急得不得了,天天盼着皇帝好起来,不然他们可真敌不过诸侯的厚脸皮与刀枪了。
然后皇帝就真好起来了。
然后皇帝就开始整治诸侯了。他整完他儿子接着整,他儿子死了孙子接棒整。
那几代凤凰台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时常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不是皇帝不能杀诸侯,不能除国,当今的诸侯还能剩下几个都不好说了。
曹备说完这一段故事后,还问显王“有意帝位否?”
显王一片雄心登时被打消大半,吓得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