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2 / 2)

谨言 来自远方 2573 字 16天前

美国大兵的到来,曾让协约国“欢欣鼓舞”,牛仔们的表现,却在协约国首脑们的头顶浇了一盆冷水。有美国人的先例,前线的联军指挥官对华夏军队不抱任何希望,他们讥讽道:“该感谢政府,至少为我们送来一群挖掘战壕的劳工。“

训练营中的美军,同样对华夏军队不抱”好感“。在美国,种族歧视比欧洲更甚。一个只因黑人拳击手卫冕便发生种族骚乱的国家,会对华夏军队释放善意?何况这个国家还将“排华”堂而皇之的写进了法典!

华夏士兵在码头列队,厚实的棉大衣,棉鞋,军帽还有手套,让欧洲人也不免侧目。

哪怕有了美国的物资补给,欧洲人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楼少帅最后从船上走下,过膝的呢子大衣,黑色的军靴,宽大的黑色帽檐染了雪霜,衣领镶着黑色的皮毛,领口上的金色将星,在黑色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乌黑的眉,冰冷的眸子,抿紧的嘴唇。

一瞬间,法国人和英国人还以为站在面前的是一名日耳曼军人。

随即,他们才察觉自己错了。这个男人,比起刚毅的日耳曼男人,更多了一种东方式的神秘和沉静。

“女人肯定会喜欢他。“

法国人嘟囔了一声,英国人不置可否,一同前来的美国人,脸色却不太好看,显然,他想到了在训练营中抱怨连天的美国大兵。

“年轻的将军。”

这是英国人给楼逍的评价,下一刻,他们见到了更多“年轻的将军”。

同样肩扛将星的宋少帅,马少帅,龙少帅鱼贯走下,四名年轻的华夏将军站在一起,法国人愣了半晌,再次抱怨:“上帝,真该庆幸我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这里!”

楼少帅看到来“迎接”他们的军官,挑起一边的眉毛,上校?

不只是楼逍,宋武的眼睛也眯了起来,龙少帅则是勾了勾嘴角,而马少帅伸手摸向腰间,却发现自己没带鞭子。

“您好,阁下!”

一名中将,三名少将,再傲慢自大,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

英国上校率先向楼少帅等人敬礼,随后是法国人,最后才是美国人。

四名年轻的将军回礼,不过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冰冷,想起临行前家里那些老兵痞子说的话,这帮洋人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个的欠教训。求着他们来,却摆出这副“阵势”,怎么,下马威?

很快,在西线的联军都知道了华夏人抵达的消息,而对面的的德国人也知道了。

“华夏军队?”一名德军中校从军装上衣的口袋中取出一包香烟,敲出一根叼在嘴里,“里奥,你熟悉他们吗?”

“不,”另一名少校摇头,“凯尔曾在华夏军校中任教,他或许知道一些。”

“是吗?”中校点燃了香烟,“同他们打一场,一切都会明白。“

“或许。”

少校拿起望远镜,透过风雪,穿过无人区,望向了对面的联军阵地。

冬季,还是春季?总是会遇上的。

比起德国人的“悠闲“,此刻的协约国首脑们又遇到了难题,前线的英军指挥官黑格和法军指挥官芒让,都希望将华夏军队归于麾下,华夏军队却明确提出,他们要”自己行动“。也就是说,华夏人和美国人一样,对于充当欧洲人的炮灰一点兴趣都没有。

被任命为华夏军队总指挥的楼少帅,态度比美国的“黑杰克”潘兴将军还要强硬。

“华夏军队,必须在华夏军官的指挥下!”

简言之,华夏军队作战,只能“自己人”说得算。联军军官?哪凉快哪呆着去。

楼少帅说话时,其他三名少帅要么在填装子弹,要么在擦拭马刀,年龄更大的师长旅长们却是正襟危坐,很明显,在这里,一切都是“年轻人”说得算。

“没有商量的余地。”协约国首脑们的争吵仿佛无休无止,有的时候,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争吵而争吵,“就让他们去康布雷!”

众所周知,十一月下旬,英军在康布雷取得“大胜”,随后,又被德国援军打得丢盔弃甲,而且,德军还在不断增兵,这让伦敦教堂里的钟全都白敲了。

什么很快就能取得胜利,都是一场笑话。

对于联军上层的决定,华夏军并无任何异议,再次集结队伍,开赴阵地。

纵深九公里,绵延十几公里的突出地带,之前全部由英军防守。在德军集结几个新锐师发起反突击之后,大部分阵地都被夺去,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如今换成华夏人接防,包括联军和对面的德军,都很“期待”华夏军队的表现。

只是双方都认为,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春季,这么寒冷的天气,傻瓜才会端着枪冲上战场。

可惜,他们都错了。曾在西伯利亚作战的华夏大兵,还真没将法国北部的这场“暴风雪”看在眼里。

等着看好戏的法国人,轻敌的德国人,态度模糊的英国人,还有在训练营里,日夜期盼向世界播撒“自由”的美国人,很快都将跌破眼镜。

到达阵地之后,华夏军官们立刻开始巡视防线,虽然比不上德国人,但英法两国修筑的堑壕也算是中规中矩。华夏兵哥们此时要做的,就是派出观察哨,拿起工兵铲,将堑壕“修理”得更加舒适一些。然后,除了被派出的侦察兵,所有的作战队伍都开始休息,忙碌的只剩下后勤和炊事兵。

大锅被架起,热水开始在锅中翻滚,蒸腾的热气中,面条,咸菜和挖成块的罐头被投入锅内,还有整筐的卤蛋。这些“好料”,在船上时,压根没给那些洋人看到。

寒冷的冬日,一碗热汤,一份热面条,都是难得的享受、

热汤的香气很快开始飘散,被留在康普雷的一千多名德国俘虏,也闻到了这股诱人的味道,英国人自己的日子都不好过,自然也不会给俘虏多高的待遇。所谓的绅士精神和贵族作风,在1914年时或许还存在,到1917年,就全部成了浮云。

在己方士兵也只能依靠黑面包充饥时,谁能期望俘虏会吃饱肚子?

“保罗,华夏人在做什么?”

被俘虏的还有几名德军厨子,兵员不足的情况下,就算是厨子也得上战场。

“不知道,好香。“

香气越来越近,德国俘虏们看到二十多个华夏士兵,抬着大桶的面条走过来。一名会说德语的士兵,告诉他们,这是给他们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