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吴节短扳,科举的变数(2 / 2)

最才子 华西里 1909 字 15天前

但只片刻,吴节就镇定下来。

无论怎么看,皇帝肯定知道考卷的事情,而且吴节没有看卷子,只这一点就足够了。只要我吴节行事光明正大,自然是诸邪不侵。

他笑了笑,索姓将杯子放在一边,再不去想这事。又顺手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随意地写了一段文字。

自从吴节发明了铅笔之后,京城官场中人都觉得这东西起来非常方便。用之前不用磨墨,用之后不用洗笔。可随身携带,甚至在车上轿中船上都能使用。也因为有诸多优点,立即风行一时。

只不过,这玩意儿造价实在高昂,又是皇家御用,不是一般的衙门使得起的。也因为这个原因,能够用铅笔也直接代表了这个官员的身份。

吴节借自己在皇帝身边的便利,手头也有三四十只。

“老爷这是在写诗吗?”有人轻轻将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温柔地捏揉着。

吴节回头一看,却是两眼放光的蛾子。

蛾子:“老爷最近以诗词名动天下,这还是蛾子第一次看你作诗呢!蛾子不识字,也不看不懂老爷写的诗,却不知你这首写的是什么?”

蛾子一脸的期待和崇拜,又满眼的好奇。

听蛾子问,吴节低头朝自己随手写下的句子一看,顿时楞了一下:这不正是诗吗?这还是自己第一次没抄袭,纯粹原创。

他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自然是十分清楚的,在后世,吴节也就是一个普通白领,国学底子很薄。即便恶补了一年的国学,懂得平仄对仗,可正作起诗词,依旧是狗屁不通。

却不想今曰随手一写,就来了这么一首,难道是灵感使然。

吴节心中惊奇,低头一看,却是一首五言。

再一看,不但狗屁不通,只怕连猪屁都不通了。

吴节老脸一红,正要伸手将稿子一团扔进废纸篓子以免出丑,突然间,他心中一震:这不是诗,而是试帖诗。

试帖诗又叫赋得体,写的时候采用五言八韵,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题目形式。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诗歌的格式同八股文相同,每韵上、下两句为一联,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七联“后股”,结联“束股”。每联一股,合成八股,不追求内容,只重形式。说穿了,就是用诗写一篇八股文。

“我怎么会写这种东西?”八股文已经够讨厌的了,更别说试帖诗。

吴节忍不住苦笑。

“怎么,老爷写得不满意?”蛾子温柔地抚摩着吴节的脸。

吴节笑了笑,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背:“就我刚才所写的东西来看,格式都对了,如果上考场,倒也过得去。但若要传出去,却要笑掉人大牙。”

“反正不管老爷写什么,都肯定是最好的,怎么谁敢笑话?”

吴节正要再说,心中却猛然想起一事,不觉咯噔一声:试帖诗在会试中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如果写得太差,却要使整个卷子降一个等级。本来能中一甲的,弄不好会降格为二甲。

会试和殿试说起来是两个考场,其实却是一场。

会试是从一万多考生中录取有资格做进士的考生,然后送到皇帝那里。然后又皇帝加试一场,做一篇文章,为他们定名次。

所以,只要会试中了,名义上虽然是贡生,却已经铁定做进士。

提前得知考题的优势是可以预先做准备,反正有范文在手,有的是历朝历代的状元文章可抄。

不过,这其中却有一桩让吴节很是头疼。

八股文虽然名声不好,可由于有一大批文学大家涌进考场,也涌现出很多优美的文章。这种文章已经脱离了官样文章的范畴,上升到文学作品的高度。比如苏轼、王安石、王阳明、顾炎武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有这么大师的参与,要收集到足够的优秀作品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可试帖诗这种东西,诗不诗文不文,也没有好作品面世,传世之作甚少。后人结集的时候,也是兴趣缺缺。

就吴节忙了半年,才查到了几篇范文,质量都非常低劣,用来应付考试,足够了。可却不是一甲水准,甚至连二甲都达不到。

可若是要自己写,却是也未必能比那几首好。

试帖诗,正是吴节的短板,若想在这次会试中稳进前三,他没什么把握。进不了前三,要想点翰林,却有些难度。

这些天吴节总是在琢磨这件事,刚才随手一写,竟不自觉地写了一首试帖诗,当然,质量自然是不太好。

想到这里,吴节不觉有点担心起来。

(未完待续)